11月26至27日,由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东亚数字人文创新团队主办的“东亚历史书写与数字人文应用学术会议”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行。此次会议是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威海)第四次数字人文会议。
开幕式由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东亚数字人文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苗威教授主持,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威海校区副校长肖金明教授、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院长刘昌明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分别介绍了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威海校区数字文科的发展沿革、威海校区发展数字人文所具有的优势和取得的成绩,即在一校三地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下,依托文科实验室,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并对数字人文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会议的第一部分为主旨发言,由东北师范大学董灏智教授及复旦大学邢丽菊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中山大学谢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范恩实研究员、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吉林大学杨军教授、延边大学金柄珉教授、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刘心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清华大学赵超教授进行了主旨发言。发言围绕着东亚历史书写、数字人文实验平台对人文学科建设的推动、古籍数据化、数字人文在建构跨文本东亚共同文化自觉中的运用、东亚“汉籍”“准汉籍”的数字化及数智化建设、数字人文在解决传统历史学科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各位专家学者真知灼见,充分展示了数字人文的综合、交叉特性以及数字人文在解决复杂的东亚历史问题方面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第一个主题为“叙事与诠释:东亚历史与考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乌云高娃研究员及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主持,黑龙江大学宋玉彬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韩宾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大龙主编、吉林大学高福顺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韩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乌云高娃研究员、延边大学郑京日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傅佳欣教授进行了学术发表。在围绕这一主题的讨论中,各位专家学者就历史、考古以及技术进行了深层次探讨,包括渤海的文明化道路、辽宋夏金的内聚运动、东亚古代都城研究以及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朝鲜考古、渤海上京考古的最新成果。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数字人文技术的巨大发展潜力,认为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为历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并提出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要注重人文因素,在历史研究领域,数字人文作为辅助研究的工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但在利用数字人文方式进行史学研究时,史观依然是决定性因素。
第二个主题为“合用与合璧:东亚汉籍整理与国别研究”,由吉林大学文学院高福顺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邓峰华教授主持,延边大学李宗勋教授、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金哲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康昊副教授、吉林大学蒋金玲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明兵副教授、鲁东大学王飞燕老师、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王玮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心得体会。其中既有运用数据平台进行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又有东亚汉籍整理特别是韩国汉籍整理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及工作心得,同时也有汉籍整理工作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及对未来工作的改进建议。
第三个主题“合道与融器:交叉学科与数字人文实验平台建设”由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张剑教授及陈建红助理研究员主持,延边大学金洪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邓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黎耕副研究员、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曲春梅教授、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姜斌教授、南京大学邱伟云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尖副研究员等分别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出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指向数字人文实验平台建设,这些研究实践正是给历史研究之“道”以数字技术之“器”。邱伟云副教授提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建设中应突破“平景”问题,避免重复建设;黎耕副研究员介绍了以历史超新星以天文角度印证古史记载的方法;姜斌副教授的成果展示正好承接这一研究,他利用软件生成五星连珠、荧惑守心等天象数据,并与古史记载进行对比验证,并分析史料记载产生错误背后的原因。
闭幕式上,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东亚数字人文团队的苗威教授做了题为《数字人文的实践与展望》的学术汇报。苗威教授回顾了东亚数字人文团队的成长历程,强调了东亚数字人文团队的定位:即以历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为基础、以东亚区域为凝聚、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文理工诸学科协同攻关,建设以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研一体化平台,从现代技术中来,到传统人文中去,从方法论的角度为社会人文学科提供时代的助力。并提出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展望:东亚数字人文团队要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建设数字中国的指示精神,数字人文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发挥资源聚集优势,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运用技术突破传统历史书写的局限,建构客观而严谨的话语体系,促进区域内“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次学术探讨将为东亚历史书写与数字人文应用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姜金言 撰文)